历下区
切换分站眼下,秋收已近尾声。邹平市明集镇的农场主刘水波笑得格外灿烂,他今年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800斤;费县薛庄镇的种粮大户张兆海尝试“品”字形种植模式,玉米增产明显;“新农人”李双昌购买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,种地第一个年头就尝到了丰产的甜头……金秋时节,齐鲁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农民种粮如何“精打细算”?有哪些增产增收秘诀?日前,记者前往临邑、费县、滕州、邹平等产粮大县进行蹲点,给今年的玉米生产算算账。
◎玉米的收成账:密植技术提高亩产量
“品”字形种植模式合理利用地块空间,将玉米种植密度从传统的每亩4200株左右提高到6000株以上。玉米亩均种植密度增加1500株,每亩可以增产350斤左右。另外,4株玉米一起生长,根部盘根错节,再加上该模式通风、透光性好,地头边际效应突出,提高了玉米的抗旱、抗涝和防倒伏能力,结出的玉米个大、粒饱满,玉米增产效果明显。
◎农户的收入账:智慧种植节约成本170余万元
据统计,山东共推广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200多万亩,推动玉米单产提升、总产跃升,让农民种地效益提升。
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对地块进行智能分析,生成生产计划,优化水、肥、药、种的投入量和投入时机,明集镇每亩农田节肥20%,节水30%—50%。“仅此一项,全镇种粮大户可节约成本170余万元。”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。
◎新农人的经济账:“种地真的苦,但是挺乐呵的”
魏德东一直致力于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,目的就是帮助李双昌这类从来没有种过粮的大户。产前,魏德东请了农业专家到李双昌的田里去,根据耕地的地形地貌、土壤结构、地理位置等给出一套完整的耕种流程。产中,组织当地的农机按照既定的作业标准组建作业队进行操作,并在各个阶段派专家过来指导服务。产后,玉米运送到临邑魏德东的晾晒场,由魏德东负责粮食的晾晒、烘干、仓储甚至销售工作。
种地的第一个年头,李双昌的玉米达到了每亩1600斤,这是村里许多农户都没有见过的产量。